FAQ

超融合架构(HCI)是一种以软件为中心的体系结构,将计算、存储、网络和虚拟化资源(以及可能其他技术)集成部署在单一服务器中,并以分布式的架构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相比于分离式架构的私有云,超融合架构的私有云真正实现了完全的软件定义、完全的虚拟化、完全的分布式。

超融合架构来自于互联网数据中心,是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理念和分布式存储等技术架构结合企业级数据中心形成的新型架构,其可靠性的的设计是首位,没有可靠性的基础保障,作为在线使用的IT基础架构产品的其他特性都是没有意义的。具体实现技术,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超融合产品其单套系统承载的负载往往大于之前的集中式存储,所以可靠性的要求是比传统存储要求更高的。

这个问题属于很多企业客户对于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架构的一个常见误解:x86服务器构建的系统可靠吗?单个服务器的可靠性低于基于专有硬件的集中式存储是事实,但超融合本身是以集群方式工作的,尤其对于其核心-分布式存储系统,利用多副本等技术构建具备更高可靠性的大规模系统是架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些技术都是构建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核心,其实早已经过互联网公司大规模的验证,其整体架构承受的负载远高于单套集中式存储,而超融合只是针对企业级数据中心进行了架构上的优化而已。

1,通过三副本技术就可以为核心业务提供更高可靠性,容忍两个节点同时损坏,代价只是对应的空间上的成本,而对于集中式存储需要升级到四控才能获得容忍两个控制器的损坏;

2,超融合的分布式存储不需要传统存储的热备盘,单节点或硬盘损坏以后,自动利用已有空间恢复。即使管理员没有更换坏盘,只要系统还有空间,也可以正常恢复数据,减少人工维护疏忽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系统多节点并发恢复,可以大幅缩短故障窗口,这些基础特性都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3,除此以外,从Nutanix,VMware到ULake HC都提供了从data checksum到机架感知、双活以及异地备份的企业级存储特性,以及和第三方产品整合的企业级高可用和数据保护解决方案。

HCI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备份软件、快照技术、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等元素,而多套单元设备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数据重建对性能的影响不是超融合架构独有的问题而是传统存储也会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本质是由于数据重建期系统可能处于降级状态,所以我们的策略是应该尽可能缩短这个过程, 所以在架构实现上需要衡量这个时间窗口和对性能的影响。相对于集中式存储,分布式存储技术的恢复数据压力被分担到了多个节点上,数据恢复的时间会极大缩短,所以超融合架构其实是缓解了类似的问题。而进一步,ULake HC提供基于业务的负载和性能自动均衡,在线插拔硬盘后系统会自动重建数据和均衡性能,可以极大缩短业务性能受损时间,而不会中断业务。

从当前市场的实际进展来看,不仅Gartner明确超融合场景已经越来越多的覆盖核心业务,包括ULakeHC在内的专业超融合产品都已经在包括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在的生产环境里形成了诸多案例并且长时间稳定运行,以ULake HC为例,我们在某东区大型芯片设计企业50+ 节点运行设计、ERP、OA 等生产系统;在某南区城市股份制银行运行 C、D 类生产系统;某东区高校将数字化校园重点应用系统主备两个站点全运行在 ULake HC 之上,近期更有一些客户,已经将包括之前运行小机之上的各类业务运行在超融合之上,其核心原因是不仅超融合具备总拥有成本低,易扩展易维护等特点,其可靠性更是完全可以承载用户重要生产系统。

V1,传统三层架构 

软硬件集成时代 服务器+网络+存储 分层部署管理

V2,虚拟化架构

虚拟化技术形成多形态资源池,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分布式云应用。

V3,超融合架构

虚拟化资源集群式部署,一体式架构融合网络安全、智能运营等全栈功能。